茶葉、柴魚釀琴酒 一群青年讓花蓮產物,價值翻100倍的實驗
不獨尊進口酒,台灣本土琴酒廠逐漸展露頭角。一家新成立的「醲蒸餾所」,特意選用花蓮小農產品,包括茶葉、水果,甚至柴魚。成立約3個月已賣出千瓶,他們怎麼做?
如果問,哪一種酒類最能夠表現台灣味?很多人可能會說高粱、台啤,或是在國際展露頭角的威士忌。
但如果問「醲蒸餾所」創辦人李建緯,他的答案會是琴酒。在他的名片背面,就印著「萃一杯醲酒,說台灣的故事」這幾個字。
李建緯解釋,許多歷史悠久的蒸餾酒類有其嚴格定義,例如威士忌與白蘭地,是穀物或水果發酵後經橡木桶陳年,門檻較高,材料變化也有限。
相較之下,琴酒的自由度非常高,只要是由穀物蒸餾出的基酒
再加杜松子,要再加上其他香料、植物等,變化多端,千滋百味。
近十年,國際上吹起特色琴酒風,標榜在地特殊味道。例如京都有抹茶與煎茶琴酒,沖繩有加入香檬與山苦瓜的琴酒,柬埔寨琴酒加入斑蘭葉,印度的琴酒加薑與豆蔻,再如加入草藥與辣椒的琴酒,也不在少數。
對當代杜康來說,琴酒就是可恣意揮灑個人風格的白畫布。
對農業的愛,決定一頭栽入造酒
正因如此,醲蒸餾所創業初始,就決定把台灣味賣到國際。踏進三重工業區,僅50坪的廠房,去年10月才拿到登記,卻已經跟香港知名酒吧Dr. Fern、名列亞洲酒吧50強的AHA等合作,迄今已賣出千瓶琴酒。
來訪酒廠的這天,李建緯剛好在進行柚花烏龍琴酒的前置作業。裝進白布袋的柚花烏龍茶,如同巨大滷包,浸泡在由宜蘭米製成的二次蒸餾酒精中,兩天後會進到壺式蒸餾器,蒸餾出香氣逼人的琴酒。
啜一口杯中的琴湯尼,除了杜松子的嗆鼻,還有帶柑橘味的淡雅花香,與幽微的茶香,更特殊的,是酒體猶如清酒般的濃厚米感。
蒸餾所合夥人之一、來自花蓮的彭昱融,曾在台北擔任記者,後來回到花蓮創業,經營花東菜市集,將小農作物商品化,10年前在花蓮認識李建緯。
他們兩人都對農業與花蓮充滿熱情,而說話靦腆的李建緯,念的是東華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。後來會一頭栽入做酒,也是來自對農業的愛。
「我覺得農業是最能跟環境找到平衡的產業,」他說。
為了找到柚花烏龍香氣的源頭,我們跟著彭昱融走入花蓮,拜訪三位青農。
舞鶴台地》茶農第四代的柚花烏龍
從花蓮市一路往南,遠遠就可看到在雲裡霧裡的舞鶴台地。終年氣候多濕宜人,是花蓮著名茶葉產地。
傳承到第四代的吉林茶園,採用傳統自然耕種法,曾多年獲得包括花東經典名茶、「陸羽獎」等獎項,還曾在花蓮瑞穗奪得蜜香紅茶與天鶴茶園兩組的雙料冠軍。
然而身為茶園第四代的謝瑋翔,想做些新的嘗試。
綁著馬尾的謝瑋翔,喜歡玩重型機車,除了跟父親一起種茶,還創立好茶咖啡工作室Bahanhannon,名字是阿美族語,意為「何不休息一下?」意在凸顯客家父親與阿美族母親的多元背景。
他不想只做傳承,更要創新。謝瑋翔與彭昱融相識於花東菜市集,去年看到老朋友要做琴酒,馬上毛遂自薦自家多年前研發出的柚花烏龍,而這正好是琴酒常用的花香調,兩邊一拍即合。
在工作室裡,謝瑋翔使用手採的無農藥種植柚子花與烏龍茶,把材料層層放入大型烤箱中,讓茶葉吸飽柚花香氣,茶體帶有清新的柑橘調柚花香。
柚花烏龍,是醲蒸餾所初試啼聲之作。
目前他們正在研發的新味道,可能會讓人跌破眼鏡:是太平洋的滋味。
七星潭》自學燻柴魚,被罵也不退縮
花蓮七星潭海邊,太平洋在豔陽照耀下呈現出漸層碧藍色,海浪溫柔拍打著淺灰卵石。
很難想像,這片海濱過去居然是充滿煙燻、血水與魚腥味的柴魚產地。但因為空污標準加嚴,花蓮也轉發展觀光,如今本地只剩下一間柴魚工廠,只在夏天生產。
從小在這長大的黃紋綺,常聽經營定置漁場的舅舅描述過往的盛況。從日治時期開始,日人發現花蓮沿海有大量鰹魚洄游,於是將定置網引進花蓮,七星潭灣就是最大鰹魚產地,許多日本人都曾來此選購高級柴魚。
但這還不夠,她想找回手作柴魚的歷史,以及讓大家更認識海的味道。
與彭昱融討論後,黃紋綺決定以柴魚入琴酒。而且他們要挑戰的是:自己做柴魚。
為了研究煙燻柴魚,黃紋綺跟舅舅請益,未料被罵「吃飽沒事幹」。但罵完之後,舅舅還是幫著外甥女,找回過去的手感。
以龍眼木燻製柴魚,至少需要4天,這中間還得重複3到4次燻完冷卻的過程,才能讓味道浸潤魚肉的每個細胞,甚至到骨頭內。
「最擔心的就是燻過頭,還真的失敗過不少次,有幾次焦得跟木炭一樣,」黃紋綺在過程中還特地從日本買回柴魚比對,確保是自己要的味道。
目前,黃紋綺與醲蒸餾所還在嘗試味道,預計今年稍晚就會推出全台第一款柴魚琴酒。
「我覺得琴酒很像西洋的維士比,」她說,漁人冬天經常會喝酒暖身,這跟琴酒過去身為藥酒的歷史不謀而合,也是另一種趣味。
瑞穗》穿Prada的果農種有機香丁
國中後就離開花蓮到台北的黃彥儒,曾是Prada業務主管。11年前,他因為母親車禍受傷而決定回家。
「那時我媽連我都認不得,」他決定踏入農地,跟著父親一起栽種山蘇、熱帶水蜜桃、晚崙西亞香丁等作物。
跟著斜背Prada招牌帆布包的黃彥儒走進瑞穗彌勒果園裡,發現每顆晚崙西亞香丁都套袋。因為有機無毒栽種,蟲類特別愛吃,把皮咬到黑黑一點一點,非得套袋不可。
「就是因為無毒有機,我們才安心把香丁皮拿來做琴酒,」彭昱融說。
散發誘人香氣的香丁,也是醲蒸餾所正在實驗的味道,即將正式推出。
這些在地味道,都必須通過調酒師這一關,才能算是成功。
有特色米味,也根據酒吧需求客製
79年次的酒吧老闆薛球,大學時就在酒吧打工,疫情期間開店曾一度慘淡,如今週末夜經常座無虛席。
他的酒架上,就有醲蒸餾所的柚花烏龍。薛球是在網路上自己看到消息,主動提議想嘗試,因為他希望尋找具有特殊台灣風味的琴酒,試驗不同調酒。
在薛球看來,柚花烏龍琴酒的酒體厚實、香味平衡度高,質地帶些微油脂感,適合純飲。目前的版本是由米蒸餾出,純飲或加冰飲用,還算順口,但製成調酒就略嫌米味太重。
因應調酒師的回饋,醲蒸餾所正在研發以其他基酒蒸餾,不帶米味、更適合調酒的版本。
對彭昱融來說,將台灣味做成酒,除了行銷台灣,更重要的是幫農友改善生活,找回光榮。
他舉例說,同樣100公斤的香丁,做成果醬也許只能賣幾千元,但如果製成酒、再進入精緻調酒,附加價值可能增加百倍有餘。
再者,不只美食要有台灣味,品酒也能有台灣味。
李建緯觀察,亞洲酒吧99%的基酒都從歐美進口,過去調酒師的養成,也多半是西方的酒譜。
然而,就如同全球fine dining風潮下,找尋在地食材的趨勢崛起,也愈來愈多頂尖台灣酒吧,希望找尋台灣的味道、打造台灣酒譜。
李建緯也有個私心,這跟他的老本行:環境教育有關。他相信,如果以說教的方式談環保或永續,大家可能會覺得壓力很大。
但酒是讓人放鬆的絕佳媒介,以特色酒切入,如果消費者對酒的原料有興趣,他就可以分享更多和有機農業與土地有關的事。
「每支琴酒,都可以講出自己的故事,」這是李建緯的期待。
他已經用醲蒸餾所的精彩琴酒,講出了自己的故事。(責任編輯:王儷華)